Health Advisory
對健康最好的投資就是定期的健康檢查,可以避免以後花更多醫藥費。「健康檢查是有理論基礎的,健檢不是看病,而是預防醫學的概念,」陳皇光說,預防醫學有三個階段,初段就是戒菸酒、飲食均衡、騎車戴安全帽等,也就是健康的人所做的一切預防疾病發生的手段。
次段則是有病,但尚沒有症狀或者症狀輕微者,可以利用檢查或醫師診斷,找出疾病徵兆,及早治療。末段則是身體已經生病,再不治療就可能導致殘障,甚至死亡,必須接受積極治療。
健康檢查就是預防醫學理論中,守護健康的第二道防線。
曾在台大醫院家醫科、基層衛生所工作多年的陳皇光說,他是後來考入台大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班,念了「疾病篩檢」這堂課,才知道疾病篩檢是一門艱深的學問,其中涉及疾病的特性、篩檢工具的靈敏性、成本效益分析和政府衛生政策的制定。例如大腸糞便潛血檢查的診斷率只有30%~50%,檢查結果若為正常,會讓受檢者以為自己沒事,但可能只是「假心安」。
再以國健署提供口腔癌免費篩檢為例,陳皇光直言,很多人把健康問題丟給國家,吃檳榔得到口腔癌,就是典型例子。政府與其花錢讓檳榔族做篩檢,還不如把心力放在減少檳榔,會更有效。
「健康檢查的定義若沒有共識,就會亂做,健檢套餐五花八門,民眾也看得霧煞煞,專科醫師也不見得對健康檢查有一套整體概念,」他感嘆,台灣的健檢不是從理論發展出產品,而是土法煉鋼,醫院、診所提供什麼檢查就做什麼,甚至包括能量檢查、基因檢查等。
陳皇光形容,健檢就像保養車子,每半年或車行里程數達5000公里就該進廠維修,因為輪胎、皮帶、機油都是耗材,開久了就會有磨損。人體和車子很像,器官功能都會退化或生病;但差別在於,人體不是機器,很多器官無法更換,只能定時檢查,把風險降到最低。